灌溉新定义
在今天,农田灌溉被经典的定义为种植过程中对自然降雨的补充,但这个定义并没有指出灌溉的目的。我们认为,从灌溉的目的和效果出发,更为准确的灌溉定义应该是:灌溉是向土壤或其他作物吸收水分和营养的可储水基质中,预存水分供植物未来取用的过程。新定义中,明确了两个基本事实。首先明确了灌溉目的,灌溉是向土壤或其它基质提供水分,并不是向作物直接提供水分;其次明确了灌溉效果,灌溉后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并不是立刻被作物全部吸收,而是通过一个相当长的物理、化学、生理过程按需利用。

灌溉行业现状
除了对灌溉目的存在误区,目前的灌溉行业还存在以下几个特色现象。
1. 过分注重输水效率的提升,缺乏对作物需水量的研究
既然灌溉是向作物的吸水根区灌溉,那对于作物需水量及土壤的储水能力应该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但遗憾的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灌溉包含输送水、储水、耗水三个过程,与输送水相关的管路安全及效率设计、出水均匀稳定性设计被行业高度重视,但这涉及的行业主要是塑料/橡胶管材、阀门等行业,归根结底是灌溉硬件的发展。与此同时,从土壤物理学角度出发的储水过程、跟作物光合作用相关的作物需水过程仅仅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绝少有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这种偏颇的灌溉认知,直接导致灌溉行业对土壤储水能力和作物需水量以及用水效率缺乏有效的认识。
2.目前的智能灌溉是伪智能灌溉
整个行业在不了解土壤储水、作物需水、真实耗水的情况下,推出的智能灌溉控制系统本质上就是一个电动开阀装置,自动灌溉过程就是一个电动打开龙头送水过程。被业界夸大的智能也只是来自气象、墒情数据的输入,加上智能手机终端操作而已。而真正的智能灌溉,是从整个种植季规划、优化实施水的灌溉频率和灌溉量,人只需要做用水策略调整、适时生长干预。从自动化灌溉到智能灌溉之间,我们缺乏对土壤有效储水能力和作物需水量的分析研究,导致我们无法快进到智能灌溉阶段。
(本文来自转载,若有侵权行为,麻烦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删除)